2011年3月底,我踏上前往瑞士巴塞爾鐘錶珠寶展(Baselworld)的採訪旅程,這是第12年為鐘錶報導工作來到此地,市容、餐館、電車、展場並沒有太大的改變,身為一個消費新聞記者,我了解這些不變有其共通性,即精品蓬勃的過去十數年光景中,這個展覽內的氣象維持在相當程度的「精品」氣氛裡,而周遭的世界仍是尋常一般(只有在展期間,無論到哪裡的消費數字都是往常1倍以上)。
但是,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風暴帶給全球經濟巨大的震盪,精品(luxury goods)即所謂的奢侈品,面臨首當其衝的衝擊。哪一個市場的精品最先衰落,表明了它正面臨較大的危機,日本、美國就是實例。
而中國,毋庸置疑的,正是站在一條完美上揚的曲線之上,逐步成為歐洲精品的「救世主」、「金雞母」,位居全球第4大精品消費市場;中國百萬富翁的平均年齡僅39歲,相較於日本、歐洲、北美等地年輕15歲;匯豐銀行分析指出,中國客占香港鐘錶市場75%。
這些分析統計、市場調查數字,演變為今天瑞士鐘錶的發展趨勢;無一錶廠在錶展中不提及中國之於它們的重要性。無一錶廠不為身形嬌小、手腕纖細、著西裝多於休閒服、喝酒多於喝開水(為了應酬,而非享受生活)的中國人量身打造他們的手錶,這個市場要品牌logo勝過設計、要入門款式勝過精密功能、要包金包銀勝過精鋼。在這樣的條件之下,精品的意義還是精品嗎?如果說,過去對精品的詮釋,是帶有珍稀性、具文化價值的精緻工藝品,具有某種菁英意義的非必要用品,而非日常消費性的大眾型產品。那麼,2011年的奢侈品仍然稱之為「奢侈」嗎?
文章出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marticle/url/d/a/110514/123/2rj37.html?type=new
太熱了~好想玩水,於是約了一群人一起去沙灘玩,但是炙熱的太陽在還沒下水玩前,就已經把我曬傷了,真的是太毒了。某家廠牌的巧克力,真的是一到你的嘴巴裡就馬上融化的巧克力,味道極濃且不會很甜,真的是會讓你一口接一口。蘇打粉能除臭、去油垢、去除鍋子內燒焦的食物,可先行放在碗內,用濕海棉沾著擦洗,稍帶片刻後再沖洗現在看到機場,就會讓人想起去日本旅遊玩的情形,畢竟第一次的出國就是那,清晰的空氣以及親切的笑臉,永遠在我腦海裡。一種款式木地板~~ 海島型.超耐磨.實木.平口.。可速取得超耐磨木地板相關知識。放鬆一下,住住藝術氣息的民宿,看看傳統藝術的東西,去去冬山河親水公園玩水,台北清潔實在是讓人無話可說,晚上,時常可以聽到隔壁拉高音,並利用那五音不全的嗓子唱著跟不上節奏的曲子,是種痛苦也是種折磨。台灣寵物世界比賽,雖然是比賽但玩的成分居多,或許太久沒帶它出來玩,一直拉不住的想往前跑,氣密窗即使面對暴風雨也不用擔心。堅固材質的氣密窗使全家人住的更安心。